统战、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17-03-31 15:57:05 【阅读 】
文化差异不应当是相互排斥的基础,而应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丰富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千人一面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实际就是在不同文化、不同传统、不同信仰之间相互吸引、碰撞、交融并进中丰富、发展和形成的。只有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多彩包容的优良传统,中国才能对人类进步、世界和平及全球文明的多元共生做出贡献。统战工作、宗教工作,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战线理念及实践的文化土壤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取得斗争胜利的法宝,它实际是一种历史经验的总结。任何国家、政党、集团、阶级等,在争取斗争胜利或者治理国家时都必须采取这样的一个政策。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哪一个国家或政党不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者的支持和帮助就能取得胜利并维持之。
然而,把统一战线作为一个理论,一门学问,一套体系,一个制度,却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建党初期,统一战线的术语及概念一经提出,实际上就成为全党的工作,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已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而是把它理论化、制度化,提到维系政权的高度,成为政权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不曾有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毛主席曾经说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今天,它也是我们保证社会安定团结、取得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能够扎根于群众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认同,不仅在于中国共产党有一批极具政治智慧的创始人,从战略的高度奠定了统一战线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文化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多元一体,从不是单一的色彩。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文化的特质更是先天成为统一战线深厚的资源及沃土。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学术上百家争鸣、民族上交融合流、宗教上互渗互透的历史,是一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相互碰撞、融合,形成多元一体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理论上说,任何民族都有反映其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宗教信仰,任何宗教信仰都有其不同的神祇崇拜、祭祀礼仪和禁忌风习。如果一个宗教自认握有绝对真理,就难免有君临天下、臣服万民的独霸倾向。从这一意义上说,如果宗教不保持开放性并放弃一教独尊的自大地位,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排他性。当这种自认握有绝对真理的宗教与世俗政权结合、具备政教合一的外部条件时,这种排他性势必演变成宗教迫害或宗教战争。在我国历史上,由于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教独尊、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的现象,历代统治者对宗教大都采取宽容的态度,既不过多关注民众对信仰的选择,也不刻意发展或制约某一宗教。即便是排他性很强的亚伯拉罕系三大一神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也具有了包容的特质。这种政教关系和宗教特征,使得我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民众对于信仰的选择是自由的,各教之间平等往来、互补长短;同时尊奉佛、道、儒的多重教籍者比比皆是,这在基督教或伊斯兰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历史上几乎没有过宗教迫害,更没有过宗教战争。至于“三武一宗”灭佛、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礼仪之争”,以及20世纪初的“非基运动”,严格地说,不是由于宗教原因,而是政治、经济或文化原因使然,甚或源于统治者个人的好恶。这种宗教的包容性或宽容性,成为中国宗教文化多样性以及统一战线实践的文化土壤,滋润并丰富着统一战线的理论。
宗教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一战线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的联合阵线,是一些不同的社会力量,不同的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或进行的联合行动。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信仰追寻和利益需求,但共同的政治目标是合作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神论。但它是唯物史观的无神论,不同于旧无神论简单化地反对宗教,而是从宗教的群众性和长期性出发,承认宗教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并给予其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初期就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是中国共产党统战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统战工作团结广大信教群众的重要实践。虽然早期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从信仰的选择是人的基本权利这一角度来认识宗教问题,但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对于团结广大信教群众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意义。
尽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整个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论述宗教工作及宗教问题的文献很少,党的领导人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斯大林那样,对宗教进行无情的、尖锐的批判;毛泽东选集中也极少涉猎这个领域;党的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十分关注宗教问题。但这一阶段我们党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方面做得却很好。并不是中国共产党没有意识到宗教的有神论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分歧和对立,原因在于,中国不像西欧和俄国那样曾有过宗教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成为统治阶级工具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宗教从来都是个人信仰的私事,信仰者信仰宗教极少出于政治原因,多是寻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或者为摆脱人生的困境寻求精神的慰藉。传统的宗教组织极少与政治团体结盟。因此,当无产阶级革命到来时,广大信教群众以及教职人员几乎没有公开站在对立面,不少人还支持和帮助中国的革命,支持新生的革命政权,因为他们从中国共产党这里看到的是希望和光明。当然,在革命战争时期,也有像天主教耶稣会等有境外政治背景的宗教组织和机构,公然对抗革命潮流和新生政权,但为数极少。
同时,在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被压迫民众与压迫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的矛盾。斗争的主要目标是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和压迫。有神论与无神论之间的差异从来没有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信教群众多是被压迫民众,因此,他们是革命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
再者,毛主席、周总理等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亲自做统战工作,对于宗教界代表人物,如班禅、吴耀宗等,只要不是敌视共产党及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以平等、尊重、诚恳的态度与他们接触、交谈,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并通过他们得到广大信教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几十年来,我们党坚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原则,努力与广大信教群众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并使广大信教群众意识到,他们的利益是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并带领他们为之奋斗,从而使我国宗教界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与中国共产党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继承和发扬党的统一战线优良传统
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它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院牟钟鉴教授所总结的,“宗教统战论事实上承认了宗教是社会主义社会合理和正常的文化现象,承认了宗教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与政权系统有协调性的群体和组织。中华民族是命运的共同体,包括宗教界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和各社会团体都是这一大命运共同体内的成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家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能够实现。”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文革”时期,我们党对宗教进行了批判。“文革”的结束及改革开放的到来,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成为政界和学界关注的问题。当我们从旧制度的颠覆者变成新制度的建立者与社会的管理者时,当我们不再把阶级划分作为判定政治立场的标杆时,我们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又应当有怎样的思考和转变?
1、统战目的
统战工作从来都是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的。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统战工作的目的都是化敌为友,扩大团结面,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完成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统战工作的目的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不是武装夺取政权、不是搞阶级斗争,尤其是当中国共产党由非执政党走向执政党,我们的党就不再只是某个阶级的代表,而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以及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的代表。因此,统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应当以是否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稳定团结,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标准。凡有违于此,就必定有违党在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
2、统战主体
作为统战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和广大优秀党员的政党,是革命的先锋队。今天,我们的统战队伍总体是好的,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但不能忽视目前存在及将来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果官场变成名利场,如果统战系统内部出现腐败,必定会影响到统战对象,影响到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今中国的宗教界也已非净土。尽管我们有一大批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但在教职人员队伍中已不可避免地出现争权夺利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爱国宗教团体的形象,影响了爱国教职人员在信徒中的威望。如果爱国宗教团体领导人成为远离群众的官僚,成为追名逐利的政客,传统五大合法宗教团体就会失去其精神家园的魅力,这同时也成为诸如天主教地下势力、基督教家庭聚会等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这不是我国宗教界发展的主流,但爱国宗教团体内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并探索其根源,从而防范并杜绝之。
3、统战对象
在革命时期,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代表,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阶级性。统战工作虽然以爱国为大前提,但其社会基础也以阶级划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再强调阶级划分,我们的党是全民利益的代表,要对全国人民负责。我们不能以一党的意识形态划分敌友。过于强调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及信仰的不同,不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民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统一战线所面对的已不完全是国内的不同阶层、不同政治集团、不同政党,我们面对的还有不同社会制度的港澳台同胞,还有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政治集团。他们有在不同历史进程、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取向。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去衡量和划分敌友,不能不考虑普世价值的问题。对于宗教问题,不能仅仅从统战的角度、团结群众的角度,而更应当从信仰的选择是人的基本权利的角度,从保护人权的角度来对待和处理。
我们所提倡的世界观、人生观毕竟只是一党一国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传承,在一国之内尚且不可能强求一致,更何况在世界范围内。在中国日益开放、在国际上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时,更要建立起新的历史时期的统战视野和统战意识。我们承认并理解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体系,就不仅能在国内,而且在国际范围内赢得更多的朋友和同盟军,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加有效地抵制海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政治渗透,更好地实现我们成为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强国的战略目标。
4、统战方式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目的是夺取政权,艰苦恶劣的环境使我们党强调斗争哲学,强调“枪杆子里出政权”,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但在统战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实践中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因为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这个方针的制定和实践,是基于深深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华民族崛起和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但我们党统一战线的方针没有变,对待宗教界人士的态度没有变,依然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实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和有生命力的。
统战决不是权宜之计,它与我们党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更应有包容意识和坦荡胸怀。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应从更高的视角认识和实践统战工作。从政治的角度看,统战是一种政策,一种方略,是治国理民的基本国策。对于统战的主体来说,它也是政治智慧达到极致的一种表现。当政治智慧达到极致时,统战便不仅是政策和策略了,而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升华后在政治领域内的折射。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诚挚待人和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去做统战工作时,把统战工作看成一个事业而不是职业时,政治观点的差异和价值取向上的不同,只要不是出于反党乱国的政治目的,不仅不会导致人们政治上的分裂和文化上的纷争,反而可能成为不同团体、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乃至统战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相辅相成、共铸大业的助力。(作者:李平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