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 理论园地 >

坚持党对统战工作领导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21-09-06 00:00:00 【阅读

来源:中央统战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字体: 【大】 【中】 【小】
  

  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建党百年来,在坚持党对统战工作领导权问题上,我们党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坚持对统战工作领导的光辉历程、历史经验,对更好推进新时代统一战线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历史回顾


  从统一战线战略思想的酝酿形成,到逐步落实和不断增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党既有成功经验,也出现过一些曲折。从历史来看,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大革命时期的民主联合战线。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的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内部团结以及联合同盟军的问题。建党初期,对于是否把统一战线作为党的策略,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我们党成立之初,由于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党的一大决议提出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变化,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了关于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决议。1923年,党的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独立性的条件下,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以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为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达成,建立了民主联合战线,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民主联合阵线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都达到空前规模,掀起了大革命的热潮,胜利地进行了北伐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但是,面对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破坏统一战线的情况,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领导人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主动放弃了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最终导致了大革命失败。


  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分析的科学观点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把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通过在根据地建立“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同时在国统区建立与各界爱国进步人士的统一战线,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931年11月,我们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政权组织。我们党把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在牢固的工农联盟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反封建压迫、反国民党统治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推到一个新阶段。但是,当时党内采取片面、狭隘的“下层群众的统一战线”策略,把工农之外的广大同盟者拒之门外,使我们党处于自我孤立的境地,削弱了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削弱了革命的力量,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契机,1937年,我们党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由内战到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为进一步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成立了中央统战部和统战工作委员会,由中共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在全面抗战初期,王明等人宣扬“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主张,再一次意图拱手让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奠定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党和革命的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第四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抗战胜利后,全国民众热切希望能以和平、民主和团结的方式建设国家,中国共产党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1945年8—10月,国共两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做国内外各界友好人士的统战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在国民党背信弃义撕毁协定、挑起内战之后,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我们党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迅速建立和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特别是1948年,我们党发布了“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和一致拥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日益扩大和巩固,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国民党反动派,迅速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下一步组建新政协、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广泛的人心和力量基础。


  第五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此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向前发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1956年,我们党运用统一战线战略策略,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我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性质、内容到任务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党的领导仍然是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六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纠正过去在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左”的做法,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重新开展工作。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更加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爱国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1993年宪法修正案写入了“中国共产党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