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东湖论坛 > 理论研究 >

专家学者齐聚武汉 挖掘“统战因子” 构建新时代统战文化

中共湖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http://www.hbtyzx.gov.cn/ 2023-09-28 11:27:01 【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字体: 【大】 【中】 【小】
  

  9月25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第二届东湖论坛在武汉举行,多名来自全国统战理论研究界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本届论坛是湖北统战理论研究方面的一次思想盛会,是湖北统一战线开展主题教育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论坛采取“1个开幕式+3个分论坛+2个平行论坛”的架构进行,包括“同心·思享荟”、统一战线“同心聚力·共同缔造”专题研讨会、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2023)等。


1695865926077027063.jpg


共建全国统战文化矩阵


  “我们将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人物、故事串珠成链,举办上海统战文化周,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在“同心·思享荟”分论坛上,上海市委统战部宣传处处长封丹华介绍了上海实施“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工程”等实践经验。


  “希望在统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和统战文化研究方面,能够与湖北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构建全国统战文化矩阵。”封丹华说。


  武汉与上海同为近代历史文化名城,也具有丰富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如何推进文化统战实践?


  “借鉴上海经验,联合宣传、党史、文旅等部门,开展统战文化资源普查,包括涉统的建筑、遗址、地标、名人故居等等,分层分类建立武汉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名录。”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王磊说。


  “把零散的资源整合起来,串珠成链,形成武汉统战历史文化的大脚本。对于像昙华林这样的成熟场景,要深化细化,打造精品,扩大影响。”王磊说。


  如何构建新时代统战文化、做好文化共识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彦涛建议,要加大文化共识研究,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统战因子”,用好刚成立的湖北统战理论研究创新联盟等平台,与全国有关方面协作,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理论研究和阐释工作等。


  “可以以中华文化学院为主体,吸纳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各级智库和机构等,形成稳健的文化共识研究平台。同时,引导统战成员特别是教育、科研、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中的人才,积极投身文化共识的理论研究和传播。”邵彦涛说。


荆楚文化对共同缔造予以文化赋能


  “要重视统一战线在共同缔造中的文化作用,积极深入地挖掘湖北的统战文化资源。”在统一战线“同心聚力·共同缔造”专题研讨会上,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袁北星说。


  袁北星认为,“同心聚力·共同缔造”是湖北统战系统在推动共同缔造过程当中的创新之举,题中之义。


  “荆楚文化对共同缔造予以文化赋能,共同缔造既是我们的行动自觉,也是我们的价值选择。要推动中华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共同缔造行稳致远。”袁北星说。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坚实基础。


  “纵观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史,无论是短暂分离,还是改朝换代、外敌入侵,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始终坚如磐石。这既是中华文明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韩美群说。


  韩美群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统一体和集大成,人类文明不断演化,是推动中华文明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打开新的文明视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对话提供了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伟大贡献。”韩美群说。


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途径。


  “要挖掘宜红古茶道、金道锡行、越王勾践剑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敢为天下先的湖北精神,大力实施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各民族青少年交流、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构建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拉紧东西部区域合作的纽带。”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副司长张世保说。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的精神动力,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民意识基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认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丰富内涵、充实内容、提炼精神,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以人文化、生活化的方式将“四个与共”理念厚植于各族群众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城市是各民族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区域。


  “城市民族工作既要在加强服务上着力,又要在管理上下功夫,要以‘共同缔造’的理念抓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建共享。”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段超认为,要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重要支撑、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协同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融入。